人物简介
人物简介
汪曾祺(1920年3月5日—1997年5月16日),江苏高邮人,中国当代小说家、散文家、戏剧家。被誉为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。代表作品有《受戒》《晚饭花集》《逝水》《晚翠文谈》《端午的鸭蛋》等。
1920年3月5日,出生于江苏高邮城镇的一个旧式地主家庭。 1935年秋,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南菁中学读高中。1939年夏,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。1940年,开始创作小说,受沈从文指导。1950年调入北京,历任《北京文艺》《说说唱唱》《民间文学》编辑。1964年,参与现代京剧《芦荡火种》的改编(后易名为《沙家浜》) 。1979年重新开始创作,以短篇小说成就最高。 [10] 1985年,当选中国作家协会理事。1996年12月,推选为中国作家协会顾问。1997年5月16日,因病医治无效去世,享年77岁。
人物评价 人物评价 汪曾祺博学多识,情趣广泛,爱好书画,乐谈医道,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。他一生所经历的轰轰烈烈的大事可谓多矣。但他深感现代社会生活的喧嚣和紧张,使读者形成了向往宁静、闲适、恬淡的心理定势,追求心灵的愉悦、净化和升华。(中国作家网评) 汪曾祺笔下多的是芸芸众生琐碎的日常,和花开花落烂漫的雅兴。“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、杂一点,南甜北咸东辣西酸,都去尝尝。对食物如此,对文化也应该这样。汪曾祺将自己对生活、人生的态度尽收在文字中,让人们在文字中也更多的了解如何去面对生活。(新华网评) 有些人散文如水,有些人则善于翻跟斗、玩花样,有些人则像说相声的,善于抖包袱,说机灵话儿,汪曾祺的散文则如窖藏了大半辈子的醇酒,消尽人生火气,简练而淳朴。(作家张宪光评) 在中国,很少有作家像汪曾祺一样,以小说、散文、诗歌等多种文体,400多万字,穷尽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,仅以作品完成了自我和家乡的书写。(《三联生活周刊》评) 汪曾祺是“文化史的宠儿”。“文化史”不仅包含汪曾祺所经历的新旧交替的时代,同样包含当下对于汪曾祺的重新发现。这份“发现”里有对美、人情和现代性的追求,也有断裂传统与过去的神伤。(学者季红真评) 作品介绍 作品介绍 汪曾祺的文字清新隽永,自成一派,看似不着痕迹,实颇堪玩味。他每每落笔于平凡生活之中的友人师长、草木虫鱼、家常美味,寥寥几笔,风趣立显。 他自己曾说:“好的语言,都不是奇里古怪的语言,不是鲁迅所说的‘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’,都只是平常普通的语言,只是在平常语中注入新意,写出了‘人人心中所有,而笔下所无’的‘未经人道语’。” 本书所选二十余篇文章,皆是“在平常语中注入新意”的“未经人道语”,多是汪曾祺写师长父母、草木鱼虫、寻常吃食之类,文字质朴淡雅,行文流畅通达。 读后感悟 读后感悟 他以个人化的细小琐屑的题材,使日常生活审美化,纠偏了那种空洞的“宏大叙事”;以平凡委婉而富有弹性的语言反驳了笼罩一切的“毛话语”的僵硬;以平淡,含蓄节制的描述,暴露了滥情的夸饰的文风之矫情,他就是汪曾祺。他的这种写作特点使他的小说显的很朴实,很真切,写人的时候,用很朴质的语言就能表达出一种由内而外的敬意,写风景时,无论身边多平凡的事物在他眼里都充满了热爱。写食物时是一种向往,字里行间都很实在。 例如: 《豆汁儿》描写的则是北京城底层人民鲜活的生活画面:豆汁儿是制造绿豆粉的下脚料,很便宜,有了豆汁儿这天吃窝头就可以不用熬稀粥了,这是贫民的食物,豆汁摊上的咸菜是不要钱的。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段:有个保定的老乡坐下,掏出两个馒头,问“豆汁儿多少钱一碗”,买豆汁儿的告诉他,“咸菜呢?”——“咸菜不要钱充满了人间烟火的气息,顿时让人感到这世界充满了人间烟火的气息,顿时让人感到这世界。”——“那给我来一碟咸菜。”寥充满了人间烟火的气息,顿时让人感到这世界寥数语,充满了人间烟火的气息,顿时让人感到这世界竟是如此的真实,如此的可爱,如此的值得留恋。 《昆明的雨》写的是昆明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植物,这些代表性的植物之所以有代表性是因为昆明的雨多,昆明的雨是明亮的,丰满的,使人动情的,城春草木深,孟夏草木长。昆明的雨季,是浓绿的。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,显示出过分的,近于夸张的旺盛。昆明的雨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会引起人们淡淡的乡愁,正像汪老所写的莲花池外少行人,野店苔痕一寸深。浊酒一杯天过午,木香花湿雨沉沉。 ...... 通过阅读汪老所写的《身边的风景》才知道,曾经不起眼的树木走近看,才知道他有多高大。每天上学路上,路旁的风景也只是略略的扫过去而已,以为自己每天都能看到,认为他们是多么不起眼。事实上,只有你亲眼近距离的欣赏,才能发现其中的乐趣。生活中从不缺少美,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。或许我们停下匆匆向前的脚步,认真的看看身边的风景,就会收获更多。或许只有珍惜身边的风景,你才会看到远处更美的风景.